来源:伊报新媒 时间:2020-02-06
每个时代,都有可歌可泣、无所畏惧的英雄。此时此刻,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们,就是伟大的Hero!
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李红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个勇敢的逆行者,用超乎常人的勇敢和决绝,为世人呈现了一个“女本柔弱,从医则刚”的真实案例。
2020年鼠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对于李红英来说,更是。
1月24日,大年三十一大早,李红英没像往年那样,收拾屋子,照顾孩子,贴上春联,甚至没有给家人做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饭。她边穿羽绒大衣,边下楼,一路小跑儿来到医院。立马查阅各种信息,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后,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上级下发的《诊疗规范》——连日来的疫情,已经淡化了她过年的心思。
阖家团圆的时刻,外地返乡人员会带来很多隐患,尤其是疫区来的。李红英不禁感到压力山大,肩上的担子重了很多。
8点一到,她开始例行查房工作。仔细查看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发展、治疗和恢复情况。看到呼吸科每一间病房里都住满了患者,担忧再次袭上心头。她叮嘱值班医生和护士密切关注病人情况,尤其是和疫情有关的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汇报。由于之前没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诊疗经验,对这方面的认知还停留在对文本的研究和从一些专业医学网站学习到的病例所积累的经验上。作为我市呼吸学会和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的带头人,李红英自知责任重大。她马上向院领导请示,按照一级响应的标准与规范,部署相关工作。
为保证现有病房中正常就诊治疗患者的安全,将后续接诊病人单独隔离开来,呼吸科实施门禁制度,安排保安24小时轮流值守,严格登记,禁止近期从外地返乡人员探视和陪护现有正常治疗中的病人,并规定每床仅留一名陪护。门诊病患一律首先经过发热门诊排查,开辟疑似人员的就诊独立通道。呼吸科调拨出所有单间病房,以便收治可疑病人。用多道防线筑起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屏障。
正月初一,清晨6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李红英。容不得片刻犹豫,她简单洗漱后直奔医院,立即投入到各县区局上报的病例会诊中。通过和专家小组成员的仔细分析研究,快速准确地为病患提供科学、专业的鉴定与诊治方案……
两小时后,李红英返回到呼吸科,看到发热门诊室外面,前来就诊的患者排起了长龙,那一刻,有一丝担忧在脑海中掠过,但一个念头随之而来:我必须肩负起医者的责任,守护林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她旋即进入准备室,穿上隔离服,带口罩和护目镜,对着镜子整理好防护帽,深呼吸几下,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开始接诊。
这天共接诊42名发热患者,其中有十几位是从湖北回来过年或者是有过相关接触史的。李红英格外专注、格外仔细、格外谨慎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标准》进行科学的检验、分析、鉴别和判定。仔细询问他们的接触史、本人的身体反应,认真填好登记表,详细地记录所有信息。然后迅速量体温,听诊,开采血、CT等化验和检查单据。一个、两个、三个……当李红英诊治完最后一位病人,抬起头望望窗外,此时,天已经大黑了。整整14个小时,没吃、没喝、没去厕所,自己却浑然不觉。好在,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一例疑似病例。李红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慢慢吐出。此时的她,才察觉出口干舌燥、浑身瘫软。
这时,办公桌上的电话又骤然响起,是院里召集专家小组成员为县区局的病例会诊……就这样,又忙到了晚上九点多。
疲惫的身体、胃部的疼痛,让李红英回家的脚步格外沉重。但此刻,她不敢叫的士,不敢搭同事车,也不能回家。医学常识告诉她,在无法保证自己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必须自我隔离。于是李红英毅然向母亲家走去(母亲去海南过冬了)。
简单吃了碗泡面后,疲惫再次袭来。可红英的脑子却被塞得满满的。白天接诊的几位武汉回来的返乡人员,是否有漏诊的可能?他们会不会是隐匿的病毒携带者?疫情防控的工作还有更好的法子吗?这些问题一直在脑子里交织着,直至深夜她才睡去。
2月2日,被网友戏称为本世纪完美对称日:20200202。这一天,李红英的心情也格外好。经过了几天诊治和观察,在市第五医院隔离病房的6名患者全部排除疑似。这个消息,和远处一户人家正在燃放的焰火一样,让人喜庆又开心。
在隔离病房的这7天,李红英每天都在承受着高强度的负荷。两层的口罩、帽子,三层的防护衣,密不透气,眼罩和近视镜上的水雾,让她视野不清。为了准确无误地诊治,必须更近距离的接触、更仔细的观察、更多次的询问。测体温、处置病人、查看呼吸道症状、调配药物、疏导病人……不到两个小时,隔离服已经湿透了。头晕、恶心、乏力、呼吸困难,李红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力对于我来说,就是弹簧。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强。”
迎难而上,是李红英对“职业”和“专业”最朴素的诠释。
记者联系到李红英时,她刚刚完成隔离病房的工作,正在居家隔离。微信联络时断时续,她解释说,“正在对发热病例进行电话会诊,今天有十多例了。”作为专家组成员,她二十四小时都处在工作状态,不管是隔离病房、呼吸科病房、发热门诊还是居家隔离期间的电话会诊,她随叫随到!
“我申请继续留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有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使命,坚守住防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请领导批准!”这是2月4日李红英的请战书。本应居家隔离的她,申请重返防疫一线,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医术继续征战沙场。
她昨天给记者发的最后一条微信是“没时间聊了,我要重新上岗了”。这简简单单话语,彰显了一位医者的初心和使命、责任与担当。同时,让我们知道了,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众多的人在负重前行、默默奉献!
致敬,英勇的逆行者!致敬,忘我的花木兰!
(本报记者 郭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