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走向“国际春”

来源:伊春日报社   时间:2025-04-03  


国际友人畅游冰雪森林。

李梓楠 摄

雪落兴安美如画。

这个冰雪季,伊春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设立“伊春冰雪日”,有效激发冬季旅游市场热度。倾力打造的“森林版”冰雪顶流盛宴进入“next level”(更上一层楼),不仅在国内叫好又叫座,也深受外国游客青睐。

“这里的天更蓝,雪更纯,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故事中。欢迎来到国际春——伊春。”在社交平台上拥有数百万粉丝的菲律宾网红爱德华,用他独特的视角为世界各地的关注者打开了了解“国际春”的大门。

北纬47度,一条世界公认的“黄金带”,跨越了法国、瑞士、加拿大等多个极具特色自然风光和文化故事的国家和地区。

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璀璨“祖母绿”伊春,同样位于北纬47度线上,这座因林而生、因林而兴的森林之城,四季如画,目之所及皆是风景,被誉为“祖国林都”“红松故乡”“天然氧吧”。

“不是北欧去不起,伊春更有性价比”“‘尔滨’向北,伊春最美”成为了新热词。

热雪!燃冰!伊春,再度跻身冰雪游热门目的地。

“非遗春节+亚冬盛会”的叠加效应,也让伊春的冰雪资源释放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活力,一波波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今年春节前后,伊春城茂国锦(西楼)酒店比去年同期更忙碌。“今年来酒店住宿用餐的游客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世界各地。”总经理於雪飞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我们专门为服务员提前做了英语培训,并推出多款具有林区特色的‘森林宴’菜品。”

伊春的冬季很“冷”,滴水成冰,寒风刺骨;冬季的伊春很“热”,热“雪”沸腾,活力四射。

去年入冬以来,伊春的入境旅游增长了382%,春节期间更是上演“人从众”,创下单日旅游接待4.5万人次的超高流量,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超过20%的增长,澎湃的冰雪热情焕发出新的活力,冰雪“金银”的成色变得更足。

如今,伊春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理念、坚定的步伐,向着“国际春”的目标阔步前行,在生态与文化交融的国际旅游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伊春的‘宝藏’,不只有冰雪。伊春旅游由‘一季红’到‘四季红’已成现实,独特的生态优势,成为了伊春迈向‘国际春’的核心竞争力。”伊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巍说。

来过伊春的人们都感叹,伊春是一个千年不老的童话。这里,春季杜鹃如霞,山坡满枝俏;夏季绿海莽莽,青溪石上跳;秋季五花山色,千里画廊娇;冬季红松白桦,万里雪花飘。

这里有400万公顷的山川林海、702条清澈河流、83.8%的森林覆盖率、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达98%以上,是中国北方第一个“中国天然氧吧”全域化地级城市和全国首批3个“天然氧吧城市典型示范”案例城市之一。

“伊春是全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级城市,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城市’称号的典型做法被纳入全国首部气象经济蓝皮书,为全国树立了标杆。”伊春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袁长焕说。

除了生态优势,林区的特色文化也为“国际春”增添了独特魅力。

“顺山倒喽,顺山倒喽……”“哈腰挂呀嘛嘿!挺起个腰来嘿……”当年为了加油、鼓劲,森林号子成为伐木工人伐木、抬木头时“吆喝”的一种歌。

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彻底放下斧头和锯子,林区独有的森林号子也逐渐淡出。

10年后,小兴安岭林区又响起久违的森林号子,林间的回响成为林区人对外讲述森林故事、展示林区新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月7日晚,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来自“林都伊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兴安岭森林号子,以震撼人心的原始力量登上舞台,唱响龙江、响彻亚洲。

参演队员们用穿透时空的雄浑号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更让“林都伊春”的文化名片在冰雪之巅绽放异彩。

这片曾为国家建设贡献亿万立方米木材的热土,如今用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证明,绿水青山既是生态宝藏,更是文明传承的精神坐标。

很多人感叹,“泼天的富贵”来到了伊春。

回望来时路,全面停伐10年来,生性乐观、笑傲风雪的伊春人,时刻牢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政治嘱托,在奋斗中播撒希望、收获荣光,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伊春人用勤劳与智慧,在绿水青山间、在冰天雪地中,打造出一座又一座“金山银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伊春奇迹”,让八方游客“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本报记者 李敬泽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