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伊春发布 时间:2019-10-15
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山脉,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曾经长期制约我市的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
70年沧桑巨变,勤劳勇敢的林区人绘就了一幅幅壮美的交通画卷。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削峰填谷,向大山要出路,向天空要航线,奋力打破交通瓶颈,助推全市跨越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怀揣梦想,奋力拼搏,开始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从全市的第一条公路,到现在日益完善的公路路网,缩短了时空距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交通发展成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截至201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24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条172.3公里(鹤哈高速公路伊春境内里程150.3公里、伊春至齐齐哈尔高速公路我市境内22公里)。国道3条806.5公里,省道4条475.2公里,农村公路1656.7公里,全市林业公路4139公里。全市除乌伊岭区全部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相贯通,实现了伊春市区与各县(市)区之间2个半小时公路圈,全市19个乡镇实现了三级以上公路连接,215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面。
1993年以前,伊春全市还没有一条高等级路面,都是清一色的砂石路,新世纪以来,小兴安岭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筑路大军开山凿石,铺路架桥。从2003年到2007年,我市建设农村公路274条,总里程2207.47公里;2008年建设农村公路106条917.4公里。几年间,相继建成哈伊、鹤伊和伊嘉等国、省级干线二级公路492.6公里。到2010年全市“一纵、三横、一环”公路主骨架和以市区为中心的2.5小时公路圈全面建成。一条条平坦的景观路,使南部的铁力和北部的嘉荫连成一体,大大缩短了各县(市)区(局)之间的距离,方便了百姓出行。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完善已有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了更趋科学合理的公路网络,全力打造全辖区“纵横贯通、环线相连、支线辐射”的发达公路网络,使伊春公路运输与铁路、水运、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进行有效衔接。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40亿元,建成伊绥、前嫩高速公路170多公里,实现了我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建成铁金、浩南一二级国省道230余公里,使我市国省道里程较“十一五”末增加了22%;改建乌带、浩带等农村公路640多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40座2890延长米,实施3.5米窄路面加宽工程37公里。全市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等级、路网密度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十三五”以来,我市建成了伊嘉公路至溪水、平川村至溪水经营所、桃山至玉温泉、新青至松林小镇、西岭林场至鹿鸣钼矿、溪水至林都机场、五营至梅花山滑雪场7条旅游公路。向大山深处不断延伸的条条公路,纵横交错,编织成网,承载着林城儿女的梦想和更多的期盼。省重点建设项目汤伊公路改扩建工程,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开工,2018年末路面主体工程完工并实现全线通车。该项目建设全长111.4公里,设计标准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该路是通往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汤旺河国家公园、新青国家湿地公园、红星大平台火山岩地质公园、嘉荫恐龙之乡等我省我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唯一通道,也是通往我市嘉荫口岸的唯一通道,该路升级改造将对我市生态旅游及边境贸易起到推动作用。
2019年,按照第二届全省旅发大会的要求,汤伊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绿化做到路线全覆盖、全绿化,与沿线的自然生态景观和谐统一,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的愉悦,让人们有一种“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感受;伊春市公路客运总站启用,新站按照一级客运站标准设计建设,日均发送旅客最高可达6000人次。站前广场和候车大厅宽敞明亮,充满现代化气息。新站的启用标志着我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缓解中心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和群众出行压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对外开放交流、繁荣区域经济等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历史意义。
一组组数字,一条条坦途,见证了我市交通事业翻天覆地的发展,带动了全市人民幸福指数的节节攀升。
“绿植遍布山水间,地如琵琶路似弦。大道如虹腾飞起,长路放歌筑梦行。”便捷的交通,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铺就了康庄大道。